
9月20-22日,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产后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西安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产后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我校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承办,来自国内的400余名参会代表齐聚古城西安,会议围绕果蔬采后病害发生的分子机制、果蔬采后病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果蔬采后衰老与品质调控机制和果蔬采后品质与安全控制技术四个主题展开讨论,共同研究探讨植物病理学领域的新发现、新问题,分享交流新方法、新成果。
21日,大会开幕式在西安市长安区吉源国际酒店举行,兰州大学南志标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产后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田世平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杨祖培、陕西省科技厅农村处处长冀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国家杰青蒋跃明研究员、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毕阳教授、四川农业大学、国家杰青陈学伟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院院长、程运江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杰青秦国政研究员、西安市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肖红喜、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院长杨兴斌、副书记刘先锋、副院长张宝善、办公室主任庞万军、组委会执行主席孔庆军教授、任雪艳副教授及该领率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我校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院长杨兴斌教授主持。

杨祖培副校长代表学校对各位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她谈到,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果蔬品质、病害及高效的生物保鲜技术等已成为当前果蔬产业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次大会的举办,不仅将展示出国内果蔬采后病理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将激活创新智慧,绽放思想光芒,促进我国果蔬采后研究与产业的快速发展。2019 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产后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召开将推动果蔬采后病理基础研究进展,必将得到学术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康振生院士代表学会致辞,他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产后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于2014年9月经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批准成立,至今已有五个年头,委员会会员也由一两百位发展到现今的近400位,这些年委员会成员致力于将产后病理学专业委员会搭建成国内外农产品产后病理学的学术交流合作平台,提升学科水平和技术推广,同时促进行业的繁荣发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开幕式后,大会主席田世平研究员和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毕阳教授主持了特邀报告环节。康振生院士阐述了中国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现状、条锈菌有性生殖与病害持续控制和条锈菌致病机理与品种抗病性改良。南志标院士围绕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牧草病理学发展进行了报告,主要从牧草病害引致的损失及牧草病理学特色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陈学伟教授阐述了广谱抗稻瘟病水稻资源的开发利用。秦国政研究院阐述了m6ARNA甲基化调控果实成熟及其机制,m6A在番茄果实mRNA中普遍存在并且参与番茄果实成熟调控,而且DNA甲基化与m6A存在内在关联性,共同调控果实成熟。最后毕阳教授总结了2019年国际采后病理学大会的情况及研究热点。

21日下午和22日,张占全等25位老师围绕果蔬采后病害发生的分子机制、果蔬采后病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果蔬采后衰老与品质调控机制、果蔬采后品质与安全控制技术这四个方面进行了专题报告。田世平研究员分享了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投稿注意事项,秦国政研究员和福建农林大学林河通教授分享了自然科学基金的撰写及注意事项。时雨等12位进行了研究生报告。我校食品学院任雪艳副教授和祁建蕊硕士研究生在大会上作了报告。

大会闭幕式由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孔庆军教授主持,田世平研究员,毕阳教授,蒋跃明教授,秦国政研究员,陆旺金教授,林河通教授和郜海燕教授为植物病理学产后病理学会获奖者颁奖。其中甘肃农业大学获得团体一等奖,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获得团体二等奖,江苏大学和上海大学获得团体三等奖,研究生唐瑛和柳萌获得一等奖,林育钊和祁建蕊获得二等奖,时雨、王斌、姜红、黄慧丹和王雷五名同学获得优秀奖。接着大连民族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三所大学竞选下一届承办单位,三家代表都做出了精彩的发言,最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成为下一届承办单位。
最后产后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田世平研究员宣布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孔庆军教授当选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产后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并且作大会总结,她表示,本次会议是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也是植物产后科技人才的交流盛会。会议的圆满召开为植物产后病理学科研领域提供了新思路,带来新启迪,开启新征程。学会将在加强传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交叉创新,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提高中国植物病理学科及相关期刊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大青年人才培养,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本次大会的召开提升了我校果蔬采后保鲜领域在国内外的影响力。